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積極參與到了全球經濟發展大分工中來。在這過程中,中國通過人口紅利等要素稟賦優勢,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。當前,在“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”(下稱“雙循環”)下,充分認識內外經濟環境和發展趨勢,是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。
著名經濟學家、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蔡昉近日出版的新書《雙循環論綱》,為“雙循環”發展格局下的中國經濟發展,提供了全方面的分析解讀。作為中宣部2021年重點出版物,《雙循環論綱》分析指出,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加快構建“雙循環”新發展格局,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。在這一基礎上,該書進一步對核心技術自主發展、人口老齡化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等議題,給出了專業性的解決方案。
作者:蔡昉 等著
出版單位:廣東人民出版社
出版時間:2021.10
ISBN:978-7-218-15083-3
在深入分析當前國內外政治、經濟、社會環境后,作者提出了十個關于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問題,不僅涉及高水平對外開放、產業鏈重塑、金融改革、區域均衡、老齡化挑戰等宏觀命題,也對養老、共同富裕、收入分配、消費投資等民生問題的解決方案,幫助讀者跳出日常生活細節,站在更高的格局看待中國經濟發展趨勢。
蔡昉表示,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,要牢牢抓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,既要強調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,全面促進消費,又要拓展投資空間,保持投資的合理增長。新發展格局下的投資要符合高質量發展的發展理念要求,投資方向更加傾向于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,書中具體把這些投資方向歸結為兩大類,一種是“補短型投資”,針對發展中不平衡的領域進行投資,促進國民經濟供給和需求的協調性,如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引發對衛生健康領域投資的巨大需求,相對于這種巨大需求反映我國在衛生健康領域的投入短板愈加明顯。圍繞人民生命健康,需要醫療產業研發投入、疾病監測體系強化、衛生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投資。
另一種則是“升級型投資”,圍繞著經濟現代化發展方向,旨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、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率的投資。其中以新基建為代表的“升級型投資”,例如5G、大數據中心建設、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、工業互聯網、特高壓領域、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以及高速軌道交通等領域,“十四五”期間可帶動投資合計超過27萬億元,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大熱點。
全書附有43幅詳細圖表,用權威數據詳盡解讀雙循環戰略,13位專家多維度、全方位解讀中國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,剖析普通人能夠抓住的經濟機遇,是經濟學家、政府官員、企業家、投資者深入了解雙循環戰略和把握政策方向的必選讀物。